連續幾週的假日,天空都陰陰的,讓人看了就提不起勁。索性不能出去曬太陽,想說就看看電影也好。
個人看電影沒有特殊的類型或喜好,不過有一種電影,我是抵死不看的,就是鬼片。
回顧幾部最近看的:
1.送信到哥本哈根 (I am David)
1952年東歐斥化的背景。說明一個在共產世界長大的小男孩,
逃出了集中營後的境遇。剛聽片名的時候,無法理解推薦者所說的感人肺腑的境界,
因為"I am David"著實抽象得可笑(因為男友也叫David);看到最後,才明白原來"I am David"不只是一句對白,一個名字,而是許多故事與情感交集的過程。而且我覺得如果你喜歡歐洲的話,那你不能錯過這部,因為鏡頭把幾個東歐國家拍得很美。
2.太極旗生死兄弟 (Taegukgi)
韓國片,上半部覺得拍得蠻精緻,而且張東健真的蠻帥的...(CCC...),看到中間以後實在有點無法忍受劇裡描述戰爭的血惺畫面。
3.小樹的故事 (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)
改編自佛瑞斯特卡特的"少年小樹之歌"。
描述一位八歲大的男孩,在父母雙亡後搬去和印弟安部落的祖父母一起住,這對他而言是人生新的階段及啟發,透過一個小男孩的描述,在白人社會下印地安小孩的教育及生活,也了解印弟安民族的教育及文化,溫馨卻也有笑有淚,算是近三個月來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。
4.凡赫辛 (Van Helsing)
老實說我對於這類的鬼怪片不是太有興趣,不過幸好這片的噁心嚇人程度還算低,而且看到後來,我和Fu都覺得很像動畫電影,有點像拍給小孩看的。而且結局有點像把他塑造成孤獨的英雄,有點美國式的敍事方式,不太有趣。
5.歌劇魅影(The Phantom of the Opera)
老實說,我不是標準的安德魯洛伊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迷,本質上是抱著想去欣賞歌劇魅影何以聞名的心態去的。一出場的感覺就讓我想起的拍攝方式及手法,顯然地劇情不是整部戲的賣點,也不用去想克莉絲汀愛的究竟是誰,吸引我的是那華麗場面及每一個橋段的歌曲,因為我沒有看過原版的舞台劇,也無從比較好壞,不過我相信這部片用耳朵去欣賞收獲會更大。
6.2046 (2046)
看完之後,我自已笑稱2046是花樣年華的續集,因為與其說劇中的主角有太多丟不掉的過去記憶,倒不如說是導演自己。
我喜歡幾部王家衛的電影,有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因為攝影及剪接,因為即使沒有音樂及對白,每一個場景看起來都像有生命似的,可以獨立存在。
常覺得太邏輯或寫實思考的人不太適合看他的電影,因為看完一定會問抓著旁邊的人問,他到底在講什麼演些什麼,常問得很多人啞口無言(我常是那個啞口無言的人)。
有些情節,懂了就是懂了,不懂又怎麼樣,就當付錢看了一部看不懂的片就好。今天不懂,又不代表一輩子不會懂。有時候覺得導演很像廚師,花了很久的心血做出一道菜,好吃不好吃全看顧客的喜好之外,很重要的一點還有每個人不同的味覺經歷。
如果你很討厭這種類型手法的電影,也許下次試試看帶著微燻的自己,用過去的經歷和情感去體驗,是不是有不同的感覺。